在我国,化肥是农民的高产保证,也是很多化工企业的支柱。但是近几年很多人对化肥产生了偏见,认为土壤里面氮肥不缺,不需要使用氮肥。很多用户,尤其是果树,蔬菜种植大户,自以为有几年种植经验,往往对氮肥产生了偏见,认为氮肥易于造成作物徒长,高脚苗,开花质量差,贪青晚熟等等缺点。甚至很多像我们一样的肥料业务员的“农技工作者”对氮肥也是偏见不小,甚至是“谈氮色变”。
这些偏见的来源无非是氮肥的不够了解,或者是以前用肥操作失误,对作物产生了危害。所以现在不敢轻用氮肥。但是氮元素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,是我们遗传物质DNA、RNA的主要成分。在细胞分裂,细胞体积增大的植物生理变化中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没有氮肥作物增产、高产全都是无稽之谈。我们都知道氮肥有三态,硝态氮、铵态氮、酰胺态氮。三态都是氮肥,利用率基本都在40%左右。差别只是见效快慢。经过实践发现,肥效快慢是:硝态氮>铵态氮>酰胺态氮,但是一种肥料的好坏衡量标准太多了,比如说肥效长短啊、见效快慢啊、100倍该肥料水溶液的ec值啊等等。你不能说硝态氮肥效快硝态氮就是最好的氮源,铵态氮肥效长铵态氮就是最好的氮源。这样的评论都是片面的,以这样的错误观点作为施肥指导也肯定会对作物生长造成影响、对用户造成损失。
既然有人在氮肥使用过程中对作物造成了伤害,那肯定盲目使用氮肥对作物有影响。所有肥料的不正确(不正常的使用时间、使用量、使用方式)使用都会对作物造成伤害。当然氮肥也不例外,苗期使用氮肥过量或者肥料只用氮肥会造成幼苗徒长、高脚苗、木质部木质化晚,不彻底,这样就会相应的造成作物抵抗力弱,易生病。当然完全不使用氮肥肯定也是错误的,磷钾肥摄入再多,幼苗长得再壮,但是不摄入氮肥幼苗也是不长,造成僵苗。花期、幼果期使用氮肥过多或者只使用氮肥,容易造成花柄、果柄徒长不老化,稍微来点风雨就能造成落花落果。但是不使用氮肥花朵花粉发育弱,活性低,雌花授粉率低,相应的坐果率也就非常低。幼果期氮肥不足造成幼果第一次膨果细胞分裂慢,造成细胞数目不足,细胞数目不足后期膨果单个细胞再大,单果重也上不去。一旦造成这种后果到后期使用再多的肥料也无法弥补。所以花期、幼果期氮肥一定要用,只是需要控制好使用量。
有很多用户反应我全面没用过一粒尿素,就用复合肥,农家肥,我的果子一样长得很好,但是不要混淆视听,你用的复合肥,农家肥含氮量是相当高的。在部分作物的采收后期,比如棉花、葡萄、苹果等有很多人基本不用氮肥,这也是严重错误的,后期使用氮肥可能会对作物造成晚熟、上色慢。但是很多多年生作物往往就在这个时候(果实采摘后期)完成花芽分化,氮肥不足会造成花芽分化质量、数量不足,严重影响来年产量。另外氮肥不足会造成果实干物质积累量少,果实干瘪。
使用量问题:所有肥料在使用的过程中都必须以作物实际生长情况为基础,作物生长势比较好,就少用氮肥,生长差,就相应的多用氮肥。根据养分归还学说;作物施肥应该缺什么补什么,前茬作物汲取多少养分,我们就需要补充多少养分给土地。所以氮的使用量还要根据上茬作物种类,产量来定。比如上茬作物是禾本科作物,需氮量比较大,这一茬就应该多用氮肥,上茬作物是豆科作物,需氮量比较低,就可以少上氮肥,甚至不用氮肥。
使用方法;氮肥的使用方法目前大致有4种,水肥一体化的滴管、叶喷、沟施(穴施)撒施4种方法。其中叶喷见效最快,滴灌利用率最高,穴施成本低,撒施最为方便,但是目前高端农业普遍使用水肥一体化的滴灌。滴灌省肥省水利用率高,叶喷浓度过高极易烧叶,沟施利用率低,距离根系远了容易烧根,撒施对需要浇水,费工费时,且水量控制不好易流失,利用率低,造成作物根系上浮进而易老化。
拉姆拉特种肥料,全球作物分类营养标准的制定者,全球首创氮磷钾大量元素超高压螯合态,不破坏营养元素结构,营养元素不与其他元素反映。各种营养固有的结构性质更利于作物吸收,更利于在作物体内移动,提高元素作用时限,快速缓解作物各种缺素造成的不良表现。
综上所述,作物全年生长任何时期都是需要氮肥的,只要控制好使时期,使用用量,使用方法,氮肥是增产提质的利器。